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红色摇篮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偏师借重黄公略——红军名将黄公略转战宜春境内纪事

2011年12月12日 16:01 佚名 点击:[]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7月所写《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一词中的名句,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然而,其时代背景下的具体所指,却鲜有人知其意。词中之“赣水那边红一角”,就包含指宜春境内的铜鼓、万载、宜丰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风起云涌之状态;“偏师借重黄公略”,是指这些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主要是黄公略功迹,另一层意思是指朱毛红军亦将倚重这支活跃在铜鼓、万载、宜丰一带的红军部队壮大力量,因为朱毛红军即将在宜丰一带与黄公略的红三军会师。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生于1898年,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著名的军事家。1916年入湖南陆军第二师,与彭德怀成为亲密的战友,1928年7月参与领导平江起义。1929年秋,担任红五军副军长,1930年任红六军军长(不久改称红三军)军长。在红军时期,黄公略名字曾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并列,“朱毛彭黄”的威名,在根据地无人不晓,在白区也威震敌胆。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在吉安不幸被敌机扫射中弹牺牲。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上,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在短暂的一生中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宜春境内苏区建设,更得其之功。1928年7月中旬,黄公略因共产党员的身份暴露,率先在平江县嘉义镇起义,打响了平江起义第一枪,与彭德怀等共同成为平江起义领导者。

平江起义后不久,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转移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黄公略带领第2纵队六个大队仅一二百人,在湘鄂赣地区,其中包括宜春(时称袁州)境内的部分县域,开始了极为艰苦的湘鄂赣游击战。在困难的境况中,黄公略依靠地方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采取化整为零、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灵活的游击战术,积极打击敌人。在湘鄂赣边的铜鼓县等地,开辟了多块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他指挥万载县突袭战,消灭了反动靖卫团,镇压了反动县长,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被充扩大了队伍。1929年4月12日,黄公略担任湘鄂赣边支队队长,并任特委军委书记,统一指挥湘鄂赣支队和各县赤卫队,开展积极的游击战争,挫败了敌军的“进剿”。在黄公略的领导下,湘鄂赣边支队迅速发展到2000人,有枪千余支。

1929年秋天,红五军主力从井冈山回来湘鄂赣边,黄公略率部与红五军会合,担任红五军副军长。1930年初组建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不久红六军改为红三军,黄公略也改任红三军军长。此时,在黄公略的努力下,湘鄂赣边尤其是赣西南地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主力迅速发展,宜丰、铜鼓、万载等县的赤卫队等武装也日益壮大,

仅宜丰县参加赤卫队的人数达2800余人,并成立了宜丰特别区赤卫军总队。毛泽东词说“赣水那边红一角”,正是有感于湘鄂赣边及赣西南地区当时这种喜人局面而发的叹赞。

1930年初,黄公略率红三军在宜丰县之院前与敌作战,歼敌200余人。“院前之战”遗址在今之黄岗山垦殖场院前分场场部附近,场部西、北、东三面约150至250米处,还存有战壕及碉堡等当年双方的作战工事,是为红三军院前之战遗址(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胡春潮[电影《决裂》的作者],曾下放黄岗山,在采风中偶得黄公略院前之战史实,这个史实的重新发现,对湘鄂赣根据地党史研究无疑是个重要补充)

1930年7月,朱德、毛泽东率红军一军团由福建省汀州(长汀)向南昌进军,此时,黄公略率部活动于宜丰、万载、铜鼓苏区一带,毛泽东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正是写于此时。8月上旬,朱德、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到宜丰,准备参加二打长沙战斗。在宜丰,黄公略的第三军与红一军团汇合,红三军从此直接归属中央红军指挥,由“偏师”成为主力之一。1930年8月10日,黄公略奉朱、毛之命,率本部兵马由宜丰向浏阳进发,宜丰赤卫队员数百人也随军入湘。

后来,黄公略在活捉张辉瓒和白云山战斗中又屡立奇功,毛泽东又两度填词,其中“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两句,均是对他的称赞,并誉其为“飞将军”。1931年9月,黄公略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

上一条:永远的精神家园——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纪实 下一条:伟人福地 和谐富地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360会员注册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