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论坛  
 
  高职论坛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更新时间:2022-11-14 17:24:35  文 章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近年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规模持续扩大,“双师型”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但仍然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目前已有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获准立项建设。然而,与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相比,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关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若干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有哪些,它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基层组织有什么区别,如何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这些问题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厘清,形成“高水平”与“结构化”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中国智慧和经验。

一、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阐释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没有从概念和标准上界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由知识与技能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能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的教学基层组织”。也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而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从内涵角度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既是一种组织,也是一种共同体,还是一种团队,需要从三维视角构建其立体形象。

(一)正式化组织: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属性

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属于正式教学组织,符合正式组织的规定——“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规范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关系”,具有明晰的组织边界和结构化、规范化取向。首先,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引领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其次,有具体的组织任务——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及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再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职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自身独特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来源结构、所覆盖的课程结构以及治理结构,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承担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职能,以及由此决定了各团队成员间的权责关系。最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成本和效益作为考察活动的主要标准,为了在成本和效益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团队中各教师需要进行磨合,直至达到互补性的合作。因此,其建设过程所贯彻的主要是正式组织所倡导的理性而非情感性原则,尽管情感体验不可或缺。

(二)专业共同体: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属性

从教学团队的依托载体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专业共同体。根据团队结构和载体的不同,教师教学团队可分为师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三种类型。师资教学团队是学校师资队伍的宏观结构,是针对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组成的教学团队,侧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一般性结构。课程教学团队是师资队伍的微观结构,是针对某门具体课程建设而组成的教师团队,如某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某门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中观层面的专业教学团队,即依托专业形成的共同体。首先,围绕某个具体专业(或专业群)而组建,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涵盖该专业(或专业群)的主要课程(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其次,团队成员来源于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并在知识和技能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创新团队的基本手段是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该专业(专业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最后,评价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是专业建设水平,包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学成果产出等。

(三)多功能团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属性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属于多功能型团队。第一,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功能。“要用好培养、引进、选育三大主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培养、引进和选育教师的功能,为年轻教师更早地适应专业教学创新创造机会和提供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年轻教师通过加入创新团队而与更宏大、更广阔的专业领域和学术视域发生联系,拓展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第二,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的创新是指在系统观和全面观指导下的教学结构性创新,需要全面协同教师、专业、学科、课程、制度、文化等与教学创新绩效有密切关系的要素,以实现教学团队的最佳创新绩效。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不是仅着眼于课程或研发的创新团队,也不是单一的教研团队或科研团队,而是实现六要素一体化联动的综合性创新团队。第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前提,以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和教学创新的协同发展为突破口,最终指向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第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还要通过成果扩散发挥其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引领功能,开创一条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以专业或专业群为依托,聚焦特定的教学实践与改革难题,以模块化课程体系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为基本任务,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学科、课程、制度和文化发展的整体生成为目标,以师德师风优良、知识和技能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分工合作为手段,担负着提升职业院校专业(群)教研与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重要职责的正式的、专业性教学组织和综合性创新团队。从这一内涵界定出发,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体现出四个基本规定性:问题导向、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和整体生成。

二、四性合一: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特征展现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跨界—专业”性、“保守—超越”性、“竞争—合作”性和“动态—稳定”性,他们既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显著标识,也是评价其建设成效的重要参照。

(一)“跨界—专业”性

创新团队的核心使命是复合型专业(或专业群)人才培养和专业领域以及教学领域的知识生产,这就内在地要求团队必须具备“跨界—专业”性的底色。《方案》明确规定,团队“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对团队成员任教课程、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结构的硬性规定既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跨界性,也体现了专业性,即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由能促进专业增强或交叉的一线教师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组成,他们以所受教育和实践训练中的共同因素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专门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创新中一些具有共同旨趣的研究问题,并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跨界性从量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成,强调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跨行业、跨岗位的团队成员组建教学创新团队,从而有利于促进专业交叉,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和文理工融合,为知识的集成创新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已经获得国家级立项建设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都反映了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团队成员构成。然而,跨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团队专业化的条件,专业性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质的规定性。跨界构成的高度专业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是一个由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他们研究专业问题,产出专业成果,引领专业建设,通过内生性的学科聚集和专业汇聚,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专业性社会网络,并“利用专业知识实现新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实现资源集成”,从而促进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从“跨界—专业”性的维度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就是以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内容,按照专业的逻辑组织且由专业带头人负责,愿意为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承担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责任的跨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群体。

(二)“保守—超越”性

创新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关键词,可以理解为建立在文化传统和自身优势基础上的自我超越。保守性与超越性共生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彰显了其继承性创新的本色。《方案》规定,具备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教学改革基础良好、专业特色优势明显和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六个条件的教学团队才具有申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资格,即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是零起点的,而是要依托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能力优势、成果优势和条件优势,以及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经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能离开团队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而要保护和强化自身的优势特色,尤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经验积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是根据某个外在的目标推倒重来,而是继承性创新,这就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保守性。

教学创新团队中的“创新”,其核心指向是教学学术的创新,通过团队的集体行动,推动教学学术发展而实现学术性教学——既有理论品性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学。归纳起来,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超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团队要通过教学学术研究和批判性反思超越既有的教学实践。“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理论就是对实践的反驳,理论就是对于实践的超越”。立足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在此基础上反思实践、反驳实践,引导实践,创造新的实践,这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次,团队要超越既有的教学成果。团队不能满足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在学术工作上,每一次‘完满’,都意味着新‘问题’的诞生——学术工作要求不断被‘超越’,要求过时。任何有志献身学术工作的人,都必须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团队成员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攀登教学学术高峰的毅力,不但要超越团队自身已取得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还要瞄准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难点和痛点问题,突破已有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局限,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最后,团队要超越自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没有止境,团队和团队成员要敢于质疑和否定自己,已取得的各种成就和荣誉只意味着新的成长起点,预示着新的发展空间,即团队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进一步飞跃。

(三)“竞争—合作”性

关于团队成员的关系,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合作。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个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创新任务而相互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群体,合作是团队的基本特征。一方面,目标的确立、项目的选择、问题的解决、实践的推进、制度的安排、文化的营造等团队建设全过程需要团队成员的自愿主动和坦诚合作,从内心认可和接受团队建设方案,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愿景;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各自拥有不同复杂程度的专业技能和擅长的专业领域,团队负责人引导团队成员将团队目标放在最高的优先地位,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力量促进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从而能自然地进行合作,形成民主的团队氛围和平等的互动关系,以及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和利益共生的合作生态,调动团队内部一切有效资源,致力于职业教育教学创新任务的完成。

只强调合作而无视竞争既不符合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涌现。有研究表明,“合作性结构并不总是优越的,竞争性结构也并不必然是破坏性的,竞争性结构可以成为刺激创新、提高任务焦点度、产生高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的合作也不是平面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其源于团队内部的复杂结构。团队中成员在职称、学历、专业声望、知识生产能力、学术资源、社会资本、行政或学术权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自然的梯队分层特性导致创新团队成为一个带有明显差序等级结构的系统,交织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角色关系、权力关系和情感关系,因此竞争无可避免。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竞争关系并设计有利于适度竞争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团队的创造活力。在竞争—合作的关系基础上,团队成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主张,甚至与团队负责人相左的学术见解和实践主张,通过辨析和讨论,吸取意见中有价值的成分,继而达成共识,助力团队建设目标的达成。

(四)“动态—稳定”性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作用取决于团队自身的稳定性。科研创新团队往往是项目导向式的,随着某一科研项目和任务的完成,很可能就转变科研方向,原来的科研团队随之解体。“自2004年教育部实施创新团队支持项目以来,每年资助的创新团队有60个左右,而真正获得持续资助的并不多,随着三年期资助的结束,创新团队也就基本处于解体状态”。与科研创新团队不同,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聚焦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课程”与“教学”的创造性变革,通过教学创新引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虽然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以项目立项的形式确立,但是,在完成该项目后,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不能停止,教学创新随着专业改造升级而持续推进,毕竟,提高教学质量是没有止境的,教学研究是持续性发展的。

当然,维持教学创新团队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团队成员和结构是静态不变的。恰恰相反,要保持团队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引进动态调整机制,着眼于团队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不适应团队运行方式和制度文化,在帮扶机制下依然达不到要求,完不成任务的成员就要离开团队,适时引进更适合的人才加入团队,保证团队在高水平、结构化的状态高效运行。

三、五维融合: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教师的教学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创新和专业发展之间架设起一条通达的路径,其基本思路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以优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支撑,以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研究为抓手,以教研科研项目为纽带,培育专业融合、学科交叉和产学研一体的高水平、结构化的示范性教学创新队伍。为落实这一建设思路,需构建“五维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见图1。其中,制度与文化的融合是团队建设的催化剂,使“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更好地联结在一起发挥作用,共同为产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团队建设成果服务。

 

1“五维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一)理论与实践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建立在二者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性任务。可实施“三大引领”行动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全面提高教师能力。第一,实施培训引领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摒弃碎片化、随机化的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根据教师团队的实际需求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系统化、递进式设计培训内容,围绕专业领域发展前沿、专业教学法和教学模式改革、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职业教育新型教材编写方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主题,采取“专业前沿工作坊”“教学思享会”“教学论坛”等多样化形式,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专业理解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第二,实施实践引领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根据教师承担课程类别和教师的企业经历状况,分类制定教师行业企业实践计划,在企业实践时间、内容、任务和评价等方面体现差异化要求,让团队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并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促进团队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第三,实施竞赛引领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团队组织成员积极参加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以及其他专业类技能竞赛,支持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其他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充分实现“教学做赛”一体化发展,在参加竞赛和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科研与教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教学效力

突出研究性是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诉求,“从‘建设’到‘研究’,是高职内涵发展范式的转变,只有围绕这一思路才能发展出真正具有标杆意义的高职院校”。探索科教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三种赋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效力。首先,科研创新赋能教学内容系统性变革。团队可根据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模块和研究方向,组建3个左右科技研发创新团队,承担一定数量的企业横向项目和高级别纵向项目,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为课程内容改革奠定学科和工作过程知识基础。其次,技能证书赋能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对专业领域对应的典型职业岗位进行模块化划分,通过对职业标准和证书标准的深入研究,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标准,重构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最后,“三教”改革赋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团队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教法创新和教材改革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承担高级别教改研究课题,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造性应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增强课堂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典型教学方法应用案例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开发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

(三)产业与教育融合:形成教学创新团队合力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校(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合力。第一,打造区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协作共同体。团队致力于与专业领域高端行业企业、区域内职业院校紧密合作,建立本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集团,打造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协作共同体,以创新团队建设为纽带,形成校企、校校命运共同体。第二,打造“升级版”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在教学创新团队中的杠杆作用,对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拓展课堂空间,不断完善校企、校校间多元协同、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对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共同评价人才的要求,打造若干个“升级版”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第三,打造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新型高端智库。团队以专业已有的科研教学平台为依托,聚焦专业领域新业态发展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大决策需求,汇聚国内外优秀智力资源,尤其是国内同类教学创新团队资源,建设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新型智库,加强智库与教育决策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衔接,与主流媒体合作,谋划和承担重要政策咨询项目。

(四)专业与创业融合:提升创新团队服务能力

提升创新团队的服务能力是团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三个创建”推动“专创融合”,切实提升团队教师服务学生就业创业和行业企业发展能力。首先,创建专业领域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内容,将“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等模块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打造3~5门“专创融合”示范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建专业领域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其次,创建“专创融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机制。依托学校、学院与行业标杆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由团队教师领衔、专业学生组建若干个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师生共同体在专业前沿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形成“行业企业出选题,创新创业来解题,研究成果进课堂”的服务企业与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创建促进“专创”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探索由企业主导设立和运营的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专创”一体化课程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双师结构团队”“校企双创导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和技师的双向流动,构建职业院校与产业集群有效联动的发展机制,确保学生毕业即就业或创业以及专业知识的企业转移。

(五)制度与文化融合:夯实团队建设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制度化过程,也是文化形成过程。团队“工作运转和生命活力主要依靠团队制度和团队文化两大系统”。以效率为中心的制度和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互动融合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整体生成的根本保障。

一方面,为达成团队的组织目标和绩效承诺,必须依靠明确的组织机构、权责体系和规章制度,进行秩序化、程式化的管理,最重要是建立有效的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首先,制定一系列旨在提升团队建设质量的内部制度规范,包括团队成员考核评价办法、团队成员成果奖励办法、团队交流常态化制度、团队成员动态调整制度等,明确团队成员的绩效承诺,如每位团队成员要完成“六个一工程”:对接1家代表性企业、确定1个校企合作研究课题、产出1项高质量研究成果、制定1套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案、开发1份典型教学案例以及获得1项教学奖等。其次,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区政策,给予创新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最后,在明确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投入等的使用比例后,给予较为透彻的信任,通过充分全面的授权,使团队成员在高质量完成工作的方式、进程等方面不受外界干预,形成一种内在的质量控制机制。

另一方面,团队负责人要扛起团队文化建设的大旗,特别注重团队成员的“文化感知”和“情感体验”。首先,要带领团队成员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开拓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新方向,团队高效整合人力、物力和社会关系资源,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次,要营造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的管理文化,使团队目标认同度高,呈现出积极进取的团队氛围,团队成员自我效能感得到较大提升,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学校要形成重视教学研究和横向项目的观念文化,实现“教改项目与科技项目同等对待”“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技成果同等对待”“教学名师与工艺大师同等对待”“教学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团队同等对待”,让教师能潜心教学研究及团队建设。

上一条:“双高”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下一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支撑——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文章录入:龙启文    责任编辑:龙启文 】 

Copyright ? 2012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360会员注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高职教育研究所办公电话:0795-3203833  高职教育研究所邮箱:yczygjs@163.com  管理登录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