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复旦大学思政课添“新元素”教师爱上学生爱学

2009年07月09日 10:42 佚名 点击:[]

复旦大学思政课考试考核增加实践环节,注重知识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思政课可以如此精彩

■本报记者 郑骊君

“没想到老师能把思政课讲得如此精彩,更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喜欢上思政课!”作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储忝江用两个“没想到”表达了自己两年来学习思政课的感受。近年来,复旦大学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考试考核方式改革这个“牛鼻子”,以此带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思政课真正实现教师爱上、学生乐学。

社会实践列入思政课考核

考试考核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以往的考试内容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改变单纯的知识点考核,突出评价学生对社会认知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很多高校普遍感觉困惑的问题。

“我们对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思政课再也不能延续原来那种把死记硬背作为考核依据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顾钰民教授说,改进考试考核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学校构建了一个“4+4+2”结构型的考核分数模式,即理论知识考核占40%、社会实践考核占40%、平时成绩考核占20%。这种分数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考试考核中的重要地位,把考试考核的成绩测评权重更多地放在对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考核。

注重社会实践的考试考核改革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思政课是全校公共课,每年有3500多名学生上课,如何把这么多学生组织起来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呢?“在现实条件下,要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社会实践理念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顾钰民看来,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社会走进校园,使大学生在校园内了解和接触社会,这同样也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

通过对社会实践形式的改革创新,学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连续4年举办“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先后邀请近40名市委书记、市长走上讲台,向学生讲述各省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为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学校规定将参与“市长论坛”所写的小论文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获得优秀论文者,期末考试可获免考,成绩直接拿A。“课堂小,论坛大,在听的过程中,我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问题的思考”,国际金融系大一新生王帅表示,“市长论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平台,与市长、市委书记进行交流的环节为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供了机会。

考试考核改革带动教学创新

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里,一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在进行。讲台上,讲课教师的语言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她从外交家顾维钧的一生讲到爱国主义的内涵,从重庆谈判讲到政党的立身之基,从金融危机讲到个人的成长之路……讲台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爆发出阵阵的笑声和掌声。这名教师,就是年近退休、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钱奶奶”的钱玉莉老师。

如今,在复旦大学,像钱玉莉这样讲课精彩、拥有众多学生“粉丝”的思政课教师并不鲜见。连续4个学期的学生评教,社科部老师的分数在全校老师中始终名列前茅。“这一成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学校以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作为一名有30余年教龄的老教师,钱玉莉对复旦大学近几年思政课的改革成果感触颇深,“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带动了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政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思政课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思想引导的效果、完成信仰塑造的过程。这就对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青年教师李冉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3年前第一次走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的情形:很多学生身体后仰,背靠座椅,从眼睛缝里看老师,用身体语言表示自己对年轻教师的态度。“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李冉说。

以后每次上课前,李冉都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笑脸,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了将枯燥的政治理论讲得生动有趣,他将理论知识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过程,再通过与现实的比较去引导学生、触动学生;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他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导演加演员”,需要组织教学的时候,他就是导演,与学生辩论、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他就是演员。

“发现思政课也可以如此有趣之后,学生的表情发生变化,脸上开始泛起红光,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当中。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会通过阅读、提问、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提起如今课堂教学的变化,李冉脸上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

思政课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复旦大学思政课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也得益于学校倡导的通识教育改革。近年来,复旦大学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改革,虽然不同时期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通识教育的宗旨却越来越清晰,即完善学生素质、建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由此,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就被凸显出来,因为落实核心价值体系最主要的教学载体就是思政课。”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陆靖说。

2008年,学校在修订通识教育方案时,明确提出将通识教育传统的6个板块变为“1+6”,即通识教育原有的6个板块形成一个圆,圆心就是思政课,所有课程的开展都以思政课为核心。这样,就将思政课改革与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贯通起来,思政课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地位予以正式确立。“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思想方法、实践能力才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这一点与思政课改革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陆靖表示,将思政课置于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当中,也给思政课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政治理论进头脑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教师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去思考思政课的教育教学。

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比如,如何处理好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环节考核之间的关系,包括理论知识点的考试如何进行、考试内容如何设定、考试形式如何规范、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之间的比例如何合理确定,如何在考试考核中更充分地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等。

“从教学改革的长远角度看,还是要进一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此次学校以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为基础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思政课影响面很大,对待思政课改革,我们的态度是既积极、又慎重。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是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方式等方面深化改革、加强探索,以丰富的多样性、更多的创造性体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3日第1版

上一条:用名家诗篇感染学生——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探讨 下一条: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文载德 以文化人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360会员注册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